研究进展

首页» 研究进展

近日,谢树莲教授团队在《BMC Genomics》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Virescentia guangxiensis (Rhodophyta: Batrachospermales) revealed di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enes in gametophyte and chantransia life phases”的研究论文。山西大学为完成该论文的第一单位,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郭伟楠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树莲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WPS图片(1).png

绿珠藻属Virescentia是串珠藻科中的重要代表性类群,具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特征。本文以淡水红藻中相对罕见的广西绿珠藻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活史阶段进行了细胞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及转录组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配子体时期,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分别为184899 bp26867 bp,而在丝状体时期,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分别为184887 bp27014 bp。通过细胞器基因组的共线性比较及系统发育重建,发现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高度保守,遗传距离均为0,对应的核苷酸变异数仅为9-15 bp。与丝状体相比,配子体SXU-YN24005藻株的线粒体基因组缺失了两个tRNA-Leu (tag)基因。此外,对两个生活史阶段的KEGG通路转录组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丝状体阶段相比,配子体阶段中与核糖体通路相关的33个基因和与光合作用通路相关的53个基因均显著下调,这表明配子体相较于丝状体更倾向于在弱光条件下生长。本研究为今后淡水红藻的组学数据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并为保护珍稀濒危的淡水红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淡水红藻; 广西绿珠藻;不同生活史阶段; 细胞器基因组; 转录组

WPS图片.png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204)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5-11396-1


友情链接